目前普通的养殖技术都是基于自然或传统养殖模式条件下鱼类的生理活动研究成果,但是在工厂化高密度条件下,鱼类受到环境胁迫,生理状况会有显著变化,水生态环境更为单一,养殖技术应有相应的调整。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无法提供成熟的养殖工艺,设施的效能不能得到发挥。部分配套技术的发展也不均衡,比如饲料品质普遍较差,营养转移效率低且不稳定,增加了设施系统的处理负荷,导致综合效益下降。因此,需要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系统条件,研究发展配套的养殖技术。
在藻类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中,磷、氮通常是水体浮游植物增长的限制性因子,总氮大于1.2毫克/升、总磷大于0.11毫克/升时水体开始富营养化,在淡水中当总磷小于0.1毫克/升时藻类生长发展为磷限制。而过高的磷输入如总磷为1.65毫克/升,并不能促进藻类生长。要培养出养殖所需要的有益藻、抑制蓝藻、裸藻等有害藻,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化学指标,总碱度、硬度、盐度、氮、磷、碳以及微量元素钙、铁、锰、锌等有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的指标。池塘中的有机质含量可通过检测水中有机耗氧量得知,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氮磷的含量也会高,在降氨氮同时可以降低水体有机质含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以工业化手段主动控制水环境,水资源消耗小、占地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优质安全、病害少、密度高、养殖生产不受地域或气候的限制和影响,资源利用率高,是高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减少了人力成本,降低了饵料系数。10%的养殖面积产出百分百的产量,这仅仅是其优势之一,更加环保的养殖方式,也提高了养殖品种的品质,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售价和经济效益。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养殖方式产出的水产品没有太多的附加值空间,利润小,风险高,已经很难适应高端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