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当时各地花巨资共引进了西德和丹麦约30余套循环水养殖设施,但由于高昂的投入和运行成本,上述设施很快便被束之高阁。198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国内第壹个生产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随着养殖业和物流的迅速发展,北方冬季的吃鱼问题得到很大改善。随着北方鱼价的大幅下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经济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加上技术上的不成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发展进入了低谷。
目前普通的养殖技术都是基于自然或传统养殖模式条件下鱼类的生理活动研究成果,但是在工厂化高密度条件下,鱼类受到环境胁迫,生理状况会有显著变化,水生态环境更为单一,养殖技术应有相应的调整。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无法提供成熟的养殖工艺,设施的效能不能得到发挥。部分配套技术的发展也不均衡,比如饲料品质普遍较差,营养转移效率低且不稳定,增加了设施系统的处理负荷,导致综合效益下降。因此,需要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系统条件,研究发展配套的养殖技术。
突破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技术难点 集成国内外先进水处理技术,创新海水养殖水处理新模式、新技术,开发“经济(造价低)、实用(满足生产功能要求)、好用(生产管理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养殖对象生产需求的设施设备。研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关键生产技术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密度胁迫作用会引起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研究养殖对象在高密度环境下的适应机制,掌握养殖和育苗生产中的适当放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