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白便”疾病发生的原因大概可概括为三点:1、前期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或长期投喂劣质饲料;2、大量的鞭毛藻类(主要隐藻、裸甲藻和夜光藻),造成水体分层、pH值过高(普遍在9.0左右或以上)、毒素逐步积累以及对虾的采食造成消化不良;3、弧菌感染。知道病因就要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1、稳定水质,保持水质清爽,培养优质藻类,主要藻类以:小型绿藻和硅藻为主;切记避免鞭毛藻为主的水质;2、定期做好弧菌预防工作,特别在连续高温、暴雨过后和进水;3、定期做好内服保养工作,以提高对虾消化免疫系统、增强抗病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20世纪90年代,在淡水养殖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水产养殖示范区,建立了一批淡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但是其经济性矛盾依然突出。而工厂化循环水苗种繁殖生产系统具有水环境可控、苗种质量高等优点,适应了苗种生产的反季节性、水质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并且苗种的单位产值高,使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以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为代表的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大力推广,随之而来的是优质水资源大量耗用,尤其是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陷等诸多问题。“九五”以来,国家有关科研计划大力支持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水产养殖中,底改顾名思义应该就是改良池塘底部理化条件的意思,让池塘底部的理化条件能够在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而这些良好池塘底部理化条件又决定了池塘底部的微生态圈,从而又决定了池塘有相对高溶解氧、有氧的代谢氨氮和亚*酸盐等氮循化,起到维护水体生物稳定性的营养库作用。底改就是为了池塘底部保持合适的(不太多也不太少)有机物含量,以发挥池塘营养库作用提高池塘生产力同时耗氧量不会太高。也就是说:避免底泥太瘦水体藻生长不稳定,同时避免底泥太肥耗氧量太高而水质恶化。很多水产养殖户对于改底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主要是通过撒生石灰对底部消毒这种传统办法改底,这样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