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还是新型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一些基本的水质参数都是需要达标的。比如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量、氨氮含量、亚盐含量等。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鱼种对这些参数的要求和耐受力也是不同的。在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条件下,时刻保证相应的水质参数达标是整个循环水处理系统配置的根本依据。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艺流程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配置应与对应鱼种的适应环境相匹配。以全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例。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当时各地花巨资共引进了西德和丹麦约30余套循环水养殖设施,但由于高昂的投入和运行成本,上述设施很快便被束之高阁。198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国内第壹个生产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随着养殖业和物流的迅速发展,北方冬季的吃鱼问题得到很大改善。随着北方鱼价的大幅下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经济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加上技术上的不成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发展进入了低谷。
近些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塘租、鱼种、药费、刮鱼人工等费用的增加,使得养殖成本的大大提高,很多水产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便开始加大放养密度。高密度养殖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难以解决的危害,很多水产养殖户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养殖池亚*酸盐过高的现象。养殖池亚*酸盐过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造成鱼黑鳃、鳃肿、烂鳃,严重时大量死鱼;增氧不够或天气差时,鱼容易缺氧浮头;导致鱼吃料变差,且容易出现肠炎;刮鱼时容易出现“白身”、“烧尾”、“硬骨”等问题。而高密度养殖会增加处理亚*酸盐的难度,很多养殖户连泼2-3次降亚*酸盐药都不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