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邃、无比广阔,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到了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立了玉德说,以玉器的温润无瑕、质地坚韧特征比照君子之德。西汉以后,玉器的世俗化倾向日趋明显,西汉早期玉器还带有明显的战国传统风格,此后的制作与装饰开始大量吸收奔放、清逸、脱俗的文化传统,融合成了汉代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隋唐时期,玉器的制作在浪漫情调中力求逼真,受当时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在选题、装饰上,表现自然题材的玉器日益增多,对后世的玉器发展影响很大。宋代玉器制作不以数量取胜,而以精细见长,玉器的世俗化倾向更加强烈,玉器被市民阶层广泛接受和使用,品种仍以佩饰为主。元代在大都、杭州等地设有官办玉器作坊,专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制玉技艺精湛,民间玉器作坊也有了很大发展。元代玉器纹饰更趋于生活气息,注重朴实、自然的风格。
明清时期,中国的玉器发展到顶峰,并且这一时期美轮美奂的精品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了超越性的突破。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 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在数千年历史中,玉器从沟通天地的神秘器物,到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到逐渐走进寻常生活,以温润的质地、丰富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蜚声中外,成为俗世珍宝。
玉制的斧由石斧演变而来,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这件玉斧形似石斧,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通体磨光,形制精美,尤其是在磨制过程中还使用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技术,反映出龙山文化制玉工艺的水平。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商周时期,玉璜使用普遍,不仅用来祭祀北方之神,而且许多玉璜用来作为装饰品使用。此玉璜上半部镂雕两只相对的凤鸟,作回首状,两端鸟尾各穿一孔,供系挂之用。
佩玉的风俗在战国时代较为盛行,制作精致,造型生动活泼。此玉佩边框内透雕一四爪行龙,龙头上扬,张口,神气十足。
玉牌品种很多,有的可以直接佩带,有的却需要嵌镶之后才能佩戴。牌形玉佩器表常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宋代形式多样,大多不做边框。此玉牌透雕一对相背的鸟首,鸟冠后卷相接,以供穿系佩挂。斧面两边侧浅浮雕两只相对的鸟纹,喙前阴刻一水滴纹,下部雕琢饕餮纹。
元代玉炉顶多作圆雕钮状,通体由一块玉料从外向内做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碾磨,具有一种独特的粗犷风格。此玉炉顶玉龙与繁花掩映穿插,缠绕交错,浑然一体,宛若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所谓山子,是反映自然界景物的陈设性玉雕摆件,是清代流行的陈设品。山子一般以绘画作品为画稿,雕琢山水人物图案,犹如立体绘画,因此被誉为“玉图画”。此件山子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细腻的写实技法巧妙雕琢了采玉工采玉归来的情景。玉山子正面共分三层,从上到下分别雕琢有伞形乳石状、山石叠嶂与采玉工、阶梯与急流。玉山子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御题“于阗采玉”题记一首,台下有篆书“乙酉春御制”年款,有“古春”、“太上”两方篆书印。此山子应为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