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珠宝

中国文化玉器正在迎来国际化机遇

发布时间:2013-12-09 来源:金投网 321

  玉器自古便是君子的象征,在现代社会同样如此。这篇对玉器的介绍文章,系统介绍了世界范围的玉文化现象、国际珠宝业对玉的材质界定、世界范围的玉雕工艺,并对当前的国际玉贸易市场进行了精确扫描。中国文化下极其独特重要的玉,正在迎来国际化的机遇。

  2011年5月的一天,一对来自美国纽约的夫妇在古方老师带领下到我家做客。他们曾向古方老师请教过很多玉器相关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此次来到中国,希望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参观一下国内藏家的藏品,互相交流经验。

苏珊和丹尼尔夫妇

  几轮热茶过后,话匣子被慢慢打开。原来苏珊和丹尼尔在中国从事通讯器材的销售和租赁业务,长期往返于中美之间。夫妻二人都热衷于艺术品和古董收藏,藏品主要以绘画、摄影作品为主。近年来,他们逐渐对玉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涉足玉器收藏。得益于多年的艺术品收藏经验,以及与纽约斯宾塞艺术馆(Spencer Museum of Art)等机构的友好关系,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地积累了为数客观的玉器藏品。

  有趣的是,他们所藏玉器无一例外都是高古玉,其中包括大量中美洲奥尔梅克、玛雅、阿兹泰克等文化的产物。当然,通过和美国藏友的交流,他们也藏有几件红山和良渚等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高古玉器,并将它们视若珍宝。问其原因,他们的答案颇为有趣。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玉文化,特别是奥尔梅克、玛雅等文化所使用的玉器,在造型、用途、制作工艺上都和中国同时期的玉器具有大量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解,对神灵的崇拜,对器物所承载的意义,相对于后世来说更为单纯、质朴,并未受到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原始美感”另他们为之陶醉。

  夫妻二人对玉器收藏和玉文化的痴迷让我颇为惊讶,特别是他们对中国玉文化的憧憬与尊敬也令我大为感动。接下来的整个下午,他们几乎都泡在我家中的玉器仓库中,一件件仔细观察各个时期的玉器藏品,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交流了自己的观点。参观过后,我们又饶有兴致地继续饮茶、聊天,把玩小件藏品,并探讨了中外玉文化在历史、技术、艺术以及收藏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区别和特色。

  愉快的时间总会过得飞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限于他们此次中国之行的日程安排无法逗留更长时间,夫妻二人都是一副意犹未尽地感觉。临行之际,我母亲取出一条手编项链送给了苏珊作为纪念。这串项链上串有数颗产自红山、良渚、齐家、西周、汉、唐等不同年代和文化区间的玉石、玛瑙珠、管,均是我母亲20年以来的私人珍藏。

  得到这样意外的礼物,苏珊又是激动又是高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对一位高古玉收藏的外国爱好者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了。就这样,他们此次的中国之行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来年3月,时隔将近一年,古方老师再次从美国回到北京,为我带来了一件东西和一张卡片,正是来自苏珊和丹尼尔夫妇。冷眼看到这件东西,心里感到颇为惊讶,貌似是一件来自外国文化的古老玉器。待翻开卡片仔细阅读,果然是来自夫妇二人的礼物。卡片内文字的内容除了表达了对我和母亲的感谢外,也大致介绍了这件精美的玉器徽章。

  “A Mayan jade plaque depicting a Mayan ruler with jade beads and a head dress of an earth monster - circa 350-900 AD.”

  译:“一枚玛雅玉徽章,描述了一位头顶大地兽冠,颈戴玉珠的统治者,约制于公元350-900年。”

  这件礼物另我非常开心,甚至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这是我的第一件,目前也是唯一一件西方文化出土的古玉藏品。鉴于我自幼留洋美国的成长背景,从小就在音乐、绘画、神学等多个领域接受了大量西方教育,对中美洲文化的神秘色彩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感。对我来说,这件古玉藏品不仅是友情的见证,更是一件具有大量欣赏、研究价值的宝贵样本。

  仔细观察这件器物,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玉器有着非常多的区别,一系列的问题立刻涌上了心头。这件精致的徽章所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人使用的?是做什么用的?是如何制作的?

  即便暂且将人文层面的问题放置一旁,仅就其物理特质和材料特征来说,也是我无法确认的。在英文中,“jade”一词虽然被翻译成“玉”,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硬玉、软玉、蛇纹石质玉甚至绿松石等。这件器物的材质明显区别于常规意义的软玉,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我利用业余时间,尽己所能地展开了各类调查和研究,学到了此前从未碰触过的知识领域,也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就这样,我对玉器在海外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强的好奇心,进而又推想到现在的国际玉器市场现状,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中美洲文化的“老祖母”:奥尔梅克(Olmec)

  在对玛雅玉文化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对整个文化的历史进行挖掘,从而了解他们的整体发展。这样就不得不追溯到中美洲(Mesoamerican)文化的“老祖母”——奥尔梅克文化。

  曾经在学界,玛雅文化一直被视为中美洲文化的鼻祖。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被一一公布,大量证据和出土文物明确地揭示了奥尔梅克文化作为中美洲文化起源的确定性和重要性。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化系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主要文化区间介乎于公元前1500-400年之间,遍布于现今的墨西哥中南部。奥尔梅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中美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历法、数学、农耕技术、宗教仪式、艺术和建筑风格等都被后起的文明所继承。

  仅就玉器相关领域而言,奥尔梅克人对玉器的崇拜和敬畏丝毫不亚于我国红山、良渚等新石器文化。玉器主要被用于制作代表神祗或祭祀的圣像,此外还有部分玉制的面具,其用途至今并不明确,且延续至玛雅和阿兹泰克文化。

  提到美洲虎神,他被认为是奥尔梅克宗教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祗。虽然出土文物显示了众多收到崇拜的动物或超自然生物,其中包括羽蛇、凤鸟等,但是以美洲虎神为题材的制品占绝大多数。他们有的是虎神本身的圣像,有的是身披美洲虎皮的战士形象(were-jaguar)。另外一些大型石像则以怀抱美洲虎战士装扮的婴儿为题材,代表神圣的降临,或对神祗的祭献。

  在美洲虎神本尊玉雕形象上不难看出与中国红山文化的相似之处。头冠、坐姿等都有很多的共同特点。而在材质的使用上,奥尔梅克人使用岩石雕刻大型神像以示庄严,而其它使用硬玉(jadeite)制成的较小雕像可能用于祭祀仪式当中。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国德州某大学任教的学者曾经私人发表过一些文章,并用众多证据证明奥尔梅克文化与中国良渚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密切的关联,不过目前为止并没有在考古和人类学等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

神秘的中美洲文明:玛雅(Maya)

  提到玛雅文明,大家绝对不会陌生。无论是举世闻名的玛雅金字塔,还是电影《2012》所带来的“玛雅末世预言”都让全世界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充满好奇。

  有关玛雅文明起源的时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通常认为发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奥尔梅克文化的直接继承人。而有史可考的结尾则在公园1697年,灭亡于西班牙人的殖民和侵略。在长达3500年左右的文明历程之中,玛雅人遍布现今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成为了中美洲文化的核心。

  作为一个石器文明而言,玛雅文化并没有发明并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了。虽然在考古出土证据中没有证据表明“轮子”这一发明的实际使用,但有一些看似玩具的出土器物却拥有类似轮子的装置。

  在建筑、文字、天文、历法和数学等领域,玛雅人都拥有非凡的成就:玛雅语系是一种象形文字的语言,也是目前已知在中美洲最早出现的完整文字系统;他们使用20进制的数学系统,并发明了数学概念中的“零”,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天文和历法方面的成就则可能来源于农耕技术的普及。

  玛雅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了农耕生活,种植物以玉米、树署、棉花、向日葵籽等为主。为了表达对大地和谷物的感恩,玛雅人最为崇拜的神祗之一便是“玉米之神”(Maize God)。有趣的是,从出土器物的铭文和图画得知,玉米之神还有“带皮(Foliated)”和“去皮(Tonsured)”之分。这些形象大量地以浮雕和圆雕的形式出现在玉、石雕刻或壁画上。

  除了神像之外,领袖崇拜也是玛雅宗教的核心价值。统治者的塑像用玉器制作,用以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大量陪葬使用的玉器也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而出土。其中包括用玉石制作的覆面,其复杂程度堪比中国西周石器所使用的陪葬用玉,工艺之繁复,造型之精美都令人瞪目结舌。

  不过对于玛雅文明有一个广泛存在的天大误会。玛雅文化虽然已经灭绝,但并不像很多科幻或玄幻小说、电影中描述的,玛雅人并没有从地球上消失。直至今日尚有约300万玛雅人生活在犹加敦半岛地区,并能够用玛雅系语言交流。

伟大的战士:毛利(Māori)

  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生活着能征善战却又手艺超群的毛利人。作为一个文明来说,毛利人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280年左右,来源于波利尼西亚的移民。毛利一词原指“正常人”(Maori),因为与之相对的,后期移民而来的白种人属于“不正常”(Pakeha)群体。

  这一民族以能征善战而文明,古时更是“食人族”之一。去新西兰旅游过的人可能都参观过毛利人的村落,观赏过他们的战舞表演。众人手持武器,齐声轰踏地面,加上毛利特色的“鬼脸”表情和高亢的吼声,确实是震慑敌人最有力的武器。

  刺青也是毛利人的传统之一,分为Moko和Kirituhi两种。Kirituhi泛指皮肤上的艺术装饰,而Moko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与宗教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出于图腾崇拜,或出于祖先崇拜,每个纹身的图案都具有独特的意义。男性通常纹在面部、臂部和大腿处,而女性通常在嘴唇、下巴、小腹等处。纹身需要由被称为tohunga-ta-moko的具备特殊资质的人执行,使用信天翁骨制成的Uhi为工具,沾上冬虫夏草(awheto)或木炭灰(ngarehu)调配的染料,用近乎“雕刻”的方式刺在皮肤上,与现代意义的纹身有很大的区别。

  在艺术造诣上,毛利人擅长于木雕、骨雕和玉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对于玉石的崇拜和使用也有非常系统化的认识。他们使用软玉(pounamu)进行玉器制作,但相比中国,在造型、用途上非常局限,主要用于制作神像和诸如扁棒之类的工具。

  传统上,毛利人在胸前佩戴一种被称为Hei Tiki的特定玉器。那是一枚使用软玉雕刻而成的人像,描述了一个正在表演战舞的人形。这些人形被认为是祖先智慧和勇气的附着体,被家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有些时候还会给这些人形玉雕像起个名字。

  玉石在毛利人心中无比神圣,不仅仅只是贵重矿物或宝石而已。在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中曾展出过一块重达1.8吨的碧玉石料,颇为震撼。而在这块玉料的启运、安置过程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传统祭祀仪式,可见毛利人对它的崇敬之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