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华贵的象征,它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因其十分珍贵而被称为“珍珠”。而人工珍珠养殖技术曾出现在我国古代,它大大地增加了珍珠的产量,然而之后因发展不当失传,直至上世纪初人工珍珠养殖技术为日本人掌握。
中国现代的人工珍珠养殖技术重新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南昌人熊大仁成功养殖我国首批人工海水珍珠,之后他还编写了我国首部有关珍珠养殖的专著。他还发明了“异种移植”培育淡水无核珍珠技术,并促成了河蚌无核优质珍珠的培育,使得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年产量大大超过被誉为“珍珠王国”的日本,揭开了我国人工养殖珍珠的新篇章,被誉为“中国现代珍珠之父”。
熊大仁立志复兴中国珍珠养殖业
珍珠有天然珍珠和人工珍珠之分,关于人工养殖珍珠,我国宋代的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就曾记载:“谢景温云: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经两秋即成真珠矣。”史料显示,我国古代就已出现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在这之后,中国的劳动人民还掌握了人工养殖佛像珍珠的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因为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最终失传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就在人工育珠技术在中国失传时,上个世纪初这项技术却在日本兴起。据悉,1890年,日本一个叫御木本幸吉的青年,根据类似我国古代养殖佛像珍珠的方法,将圆珠状珠粒粘在马氏珠母贝的壳内,并在1893年成功养殖了五粒半珠状的珍珠,成为近代人工珍珠养殖业的开创者,被称为“珍珠之王”。随后,日本人见濑辰平和西川藤吉又成功养殖了正圆状珍珠,而日本的珍珠养殖业亦开始迅速发展,至1928年已独霸世界珍珠市场。
了解到,面对此种境况,熊大仁一方面对于我国珍珠养殖业的落后深感痛惜,另一方面立志要让珍珠养殖业在中国复兴。因此,在留学日本期间,熊大仁就着力研究人工珍珠,并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熊大仁终止在日本的学业,同时携带了有关人工养殖珍珠的资料和一套珍珠插核手术的工具归国。
养殖我国首批人工珍珠著我国首部珍珠养殖专著
据档案资料记载,熊大仁(1910.3~1981.9),江西省南昌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理学部研究动物形态分类。回国后的熊大仁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1941年,熊大仁受聘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后又被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聘任为博物系教授兼主任,1945年又回到了文理学院。据档案记载,在1942年,他的一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公开抨击国民党腐败无能,被学校当局扣压了毕业证书,并且要追查其导师。此时的熊大仁挺身而出,为其伸张正义。而他的行动引起社会舆论的支持,最终迫使学校当局作出让步。在广州解放前夕,熊大仁组织学生护校,迎接解放。
1958年,时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倡议在合浦珍珠产地——广西北海(当时归属于广东湛江)成立珍珠养殖场,并邀请了时任暨南大学水产系主任的熊大仁进行指导。据《赣鄱科技名家》记载,当时熊大仁率领暨南大学水产系学生,在我国首建的广西北海珍珠场开门办学,指导学生和养殖场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试验和摸索,攻克多个难关,在历时两年的努力后终于取得成果,成功养殖了我国第一批人工海水珍珠,从此揭开了我国人工养殖珍珠新的历史。
了解到,当时的珍珠养殖场十分简陋,只有几间茅棚和简单的工具,没有仪器设备,亦没有实践经验,可以说几乎是从零开始。然而凭借着对珍珠贝生态学的精深研究,熊大仁结合当时从日本带回的资料,还编写了《珍珠的养殖》一书,从珍珠贝的生态,珍珠的成因,到珍珠养殖作业每道程序的操作技术,作了详尽系统的论述,而这亦是我国关于珍珠养殖的第一本专著,对于我国珍珠养殖技术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人工珍珠养殖技术使我国珍珠年产量远超日本
在成功养殖了我国首批人工海水珍珠以后,熊大仁对于我国的人工珍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了解到,广东水产学校教师吴教东曾进行养殖淡水有核珍珠的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试验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2年春,由熊大仁、吴教东等人组成河蚌养珍珠小组,熊大仁为技术指导员,继续进行淡水珍珠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试验,熊大仁等人发明了“异种移植”培育淡水无核珍珠技术,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无核淡水珍珠,并且根据研究结果发表了我国首篇有关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论文(与吴教东等人合著)。
1963年,熊大仁在中国水产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研究成果论文《河蚌无核珍珠的初步研究》,获得强烈反响。此后,河蚌无核珍珠养殖技术在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迅猛发展,年产量达到几十吨,大大超过了有“珍珠王国”之称的日本。另外,熊大仁等人还发现珍珠的色彩与细胞小片采取的位置有密切关系,根据他们的这一发现,江苏省一养殖场于1966年试验成功养殖了彩色珍珠。
成功缩短育珠周期大大加快珍珠生产
据悉,当时常规的珍珠养殖周期比较长,从贝苗养成可供插核的母贝需2.5~3年,插核后养成珍珠又需2.5~3年,整个珍珠生产周期需要5~6年,这同时也成为了制约珍珠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档案记载,1972年,熊大仁利用英国人发明的一种人造血浆粉处理贝母,将其养成周期缩短为1~1.5年,之后又进行缩短育珠期的试验,成功使育珠期缩短为1年,大大加快了珍珠生产。凭借这项成果,熊大仁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赴京领奖回来之后,熊大仁还在湛江水产学院(现为广东海洋大学)组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珍珠研究室。
1981年9月9日,熊大仁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1岁。为了纪念熊大仁生前的卓越贡献,湛江水产学院辟有专栏,系统地介绍他生前教学和科研事迹;湛江市赤坎区还铸有熊大仁的铜像,而在汕头市澄海养殖场内亦竖立着熊大仁的巨幅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