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的分子量很高,且近年来还有较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应用的PAM,分子量一般为数百万;80年代以后,多数高效PAM的分子量在1500万以上,有些达到2000万。每一个这种PAM分子是由十万个以上的丙烯酰胺或丙烯酸钠分子聚合而成(丙烯酰胺的分子量为71,含十万个单体的PAM的分子量为710万)。
通常,分子量高的PAM的絮凝性能较好,丙烯酰胺的分子量为71,含十万个单体的PAM的分子量为710万。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从几十万到一千万以上,根据分子质量可分为低分子量(100万以下)、中分子量(100万~1000万)、高分子量(1000万~1500万)、超分子量(1500万以上)。乳液聚合工艺技术。PAM的离子度对它的使用效果有很大影响,但它的适宜数值需视所处理的物料的种类和性质而定,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最佳值。
如果所处理的物料的离子强度较高(含无机物较多),所用PAM的离子度宜较高,反之则应较低。通常,阴离子度被称为水解度。而离子度一般特指阳离子。乳液聚合工艺技术是将单体水溶液按一定比例加入到油箱中,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油包水型乳液。
喷淋吸附的工艺方式。其原理为:用水作为吸附剂,废气中的聚丙烯酰胺胶粒易溶于水,生成均一乳液,该乳液能溶解一定量的研磨油,喷淋过程中,不断有研磨油溶入乳液中,当达到饱和时凝聚成油滴并漂浮在表面,形成油层。
该方式可将废气中的聚丙烯酰胺和液态细小油滴淋洗吸附下来,回收方便,但对于分子态的研磨油组分处理效果较差。丙烯酰胺单体在此环境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浓度为20%以上的乳液聚合物产品,其产品相对分子质量能达到2200×104以上,黏度在70mPa·s以上,乳液聚合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聚合物胶体的切割、造粒、干燥等工序,降低了聚合物工厂的设备投入和能耗。在我所用的掺量范围内(外加剂用量的0.05%-1%即占混凝土胶材用量的0.03%以下),不会对混凝土强度造成不良影响。
也无法解决外加剂超掺带来的严重泌水问题。在正常外加剂掺量情况下,聚丙烯酰胺对混凝土的初始流动度和坍落度损失都有负面影响。个人认为不太适用于以此调整混凝土和易性差的状态。负面影响远超过其作用。但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运输和贮存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有机溶液。
絮凝剂用量直接影响到絮凝剂的絮凝效果。絮凝剂用量太少,电性中和少,吸附架桥作用较弱;用量增大,刚开始吸附量也随之增大,有利于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但絮凝剂同时兼具有分散作用,用量过大时,大量的高分子絮凝剂吸附在吸附颗粒上将其包裹,使颗粒保持分散,即不能凝聚。从图5可以看出,AmPAM用量为12.5mgL,生活污水透光率达到最大值95.5%,继续增加絮凝剂用量,透光率开始降低。因此,AmPAM的最佳用量为12.5mgL。
量取100mL经聚合氯化铝PAC(用量30mgL)预处理的生活污水置于具塞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絮凝剂后,翻转量筒数次,直到药剂混合均匀为止。将量筒竖放,静置一段时间后用WF-721E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室温、10nm下测其上清液透光率值[]。
均聚现场水解工艺技术。由于二级塔吸收液含油较少,且两级塔及冷却装置的运行使得风速降至2.8ms。为了提高装置运行风速,因此停止二级吸收塔的运转,只运转冷却装置及一级吸收塔,风速升至6.0ms左右。试验装置运转后,每小时约排出冷凝液8L左右,初期多为油水混合物,后期有明显油层出现。
冷却装置进出气温差在10~12℃之间。均聚现场水解工艺是将聚合得到的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干粉运至聚合物注入现场溶解后,再加入氢氧化钠进行水解得到浓度为2.2%的阴离子型聚丙稀铣胺产品,最终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最高能达到2200×104以上,黏度能达到70mPa·s上下,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治理这部分尾气,工艺复杂,能耗特别大,投资也非常大,在治理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环保处理难题和复杂的工艺问题,建议目前采取工艺控制措施,降低研磨油用量,尾气采取分区域高点排放,减少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工艺技术需要在油田注入现场建设多个水解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小试验站。保证转移物料的准确性。如满罐转移要做好监盘工作,避免因仪表系统故障,导致转移量超配方,影响反应。同时在转移时注意瞬时流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避免因流量计漂移的原因导致转移量不准确,影响反应。在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中,最重要的是聚丙烯酰胺,以缩写PAM表示,代表一类线性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为减小吸收液挥发量,增加研磨油回收率,在两级塔之前增加冷却装置,采用冷冻盐水对干燥机尾气进行冷却,可将尾气温度冷却到30℃左右。
在我国PAM被称为3#絮凝剂,与美国的Seporn,日本的sanfloc,美国的Magnafloc等牌号属同类产品。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投加设备和投加管道的清洗工作,避免出现堵塞情况。在各类高分子絮凝剂中,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在实际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干燥器的床层过高或过低,容易使干燥器结块,生产波动。过高的床层可以延长物料在流化床滞留时间,保证干燥效果,但沸腾效果不好;过低的床层却容易造成胶体胶连,产生细粉,所以床层的控制非常关键。一般严格控制床层高度在干燥器视窗的到处。
造纸时在纸料当中加入适量的水包水型聚丙烯酰胺乳液,能够使填料粒子以及细小纤维在滤网上的存留率增强,并有效地加快纸料的脱水速度,进而使浆料中的水更容易滤出,降低其中纤维的流失量,不仅可以提高过滤设备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
共聚合工艺技术。可用于饮用水澄清和净化处理。由于其分子链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极性基团,它能通过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粒子,使粒子间架桥或通过电荷中和使粒子凝聚形成大的絮凝物,故可加速悬浮液中粒子的沉降,有非常明显的加快溶液澄清,促进过滤等效果。共聚合工艺采用丙稀酰胺和丙烯酸两种聚合单体在较低的引发温度条件下,由引发体系作用进行共聚合反应,聚合得到的胶体经切割、造粒、干燥等过程得到粉状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产品。
土壤保湿剂:用作土壤保湿剂和各种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基础原料。纺织工业助剂:添加一些化学品可配成化学资料,用于纺织品上浆.这种技术在国外已应用多年,相对分子质量能达到2200×104,黏度可达50mPa·s以上。共聚工艺技术的特点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生产不同水解度的产品,产品的水解度可在0-70%的范围内调整。现代生产的PAM有多种不同阴离子度的产品,用户可根据需要和通过实际试验选用适当的品种,不需要再行水解,溶解以后即可使用。
但是,由于习惯的原因,有些人仍将絮凝剂的溶解过程称为水解。应当注意,水解的含义是加水分解,是化学反应,PAM的水解有氨气放出;而溶解只是物理作用,无化学反应。两者的本质不同,不应混为一谈。
人类最早使用PAM,是由Moureu等人在1893年首次制得的,我国则是起源于上世纪的60年代初,在上海建成第一套PAM的工业装置。PAM及其衍生物都是通过丙烯酰胺聚合制成的均聚物或共聚物。具体方法主要有:水溶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反相微乳液聚合法、辐射聚合法等。
均聚后水解工艺技术。均聚后水解工艺技术主要中日本某公司开发,其工艺工程是先将聚丙烯酰胺均聚成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水解,最后通过干燥得到粉状聚合物产品,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能达到2000×104,黏度能达到50mPa·s以上,这种工艺技术的特点是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但工艺过程较为复杂。
国外目前生产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产品的工艺技术的特点是技术成熟可靠,但这些聚合物经检测,发现其性能仍与油田三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造粒部分,做好胶体颗粒粒径的检测工作,保证造粒均匀。定期检查造粒机,保证造粒机刀的间间距在~道之间,筛板孔径在m,操作人员定期检查造粒机的物料粒度情况,保证胶体粒度在m范围,避免因胶体颗粒大影响干燥效果,从而保证生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