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防灾减灾与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问题。
体系建设待完善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虽然应急产业对经济拉动的潜力巨大,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应急产业在体系建设、市场需求培育、关键技术装备发展以及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依旧有待改进,而这些也正在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在产业的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除了基本的构成组织包括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政府单位,提供应急产品及设备研发的设备供应商,落实应急预案具体解决方案的工程商和集成商以及在突发事件中最终执行应急救援计划的应急专业队伍之外,更加细化和完善的体系还未形成,应急产业布局尚不清晰,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还需要努力。
从应急设备研发和生产商的角度来看,海康威视江智洲认为目前的应急市场具体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落地,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预案和标准,但都难以达到统一,也没有与各个产业之间进行连通。应急指挥从最早的应急指挥系统到后期的融合通信系统,需要接入不同的模拟话机、手机、视频监控的数据,但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议标准没有进一步的明确,各个行业的预案也不全面,没有真正从智慧城市的角度考虑大而全的预案,彼此孤立,不兼容。
而针对产业在应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方面的发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曾表示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倒三角”,他指出,我国在政府职能管理方面实行的是“柱形管理”,上面有多大,下面就有多少人去执行。而中国的防灾应急产业则更像是一个“倒三角”,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在上面,而最终执行的人却很少。
对此,北京市应急救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理事长尹少清也强调我国防灾应急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相对于产业发展速度来说比较滞后,他表示,在整个应急产业的供给力量当中,最为关键的当属于应急救援任务的终端执行环节,即专业应急人才和队伍的建设。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应急人才的本科学历教育还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在职业化教育方面,应急人才培养资源也依旧匮乏,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应急救援培训模式是摆在国家应急产业发展路上的一个大问题。
市场年容量约万亿 应急产业该如何全面发展?
应急产业从功能定位上与节能环保产业类似,是为满足某一方面社会需求而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这个定位表明,应急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行业交叉特点,涉及装备、材料、医药、轻工、化工、电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险等,以专用产品和服务为主。应急产业虽使用“应急”,但基本涵盖了消防产业、安防产业、安全产业、防灾减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紧急救援产业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材料中建议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助力供给侧改革。他表示,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社会潜在需求大,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是继金融、保险、电信之后大力扶持的产业。据国家相关部委预测,我国应急产业市场年容量约5000亿元,如果包括所带动的相关产业链,市场年容量约10000亿元。
作为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防灾应急产业只有突破了产业的发展瓶颈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然而,如何突破,已成为产业参与者和推动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也为相关问题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在加快形成应急产业体系方面。要梳理出一套从上游管理层-中端生产和服务层-终端执行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通过发展应急产业协会或社团组织、健全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机制、大力支持应急服务包括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的发展以及加大应急救援队伍职业化的培养等对应措施来完善整个体系的建设。
其次,对于应急需求市场的培育,可通过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激发单位、家庭及个人在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同时完善公共场所和各类应急救援基地、队伍的设施和装备配备标准。
同时,在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国家鼓励支持重大应急创新产品的大胆应用,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企业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在应急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育和服务体系。北京应急救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尹少清补充到,要完善上下游应急人才的培养机制,构建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